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踏寻昔阳红色遗址 重温晋中党史
2021-06-02 11:01:02 来源:晋中晚报

 革命老区晋中市昔阳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热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陈庚等八路军高级将领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作战过。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昔阳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珍贵红色遗存和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以追思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西峪惨案纪念馆

 

        夏日初始,花木葱郁。在昔阳县三都乡西峪村东,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静立风中,松柏苍郁,庄严肃穆。西峪惨案纪念馆内图文结合,静静诉说着西峪惨案的历史。

 

 

1.jpg

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

 

        1940年11月18日,天将破晓,忙于晚秋的青壮年们刚刚荷镰挑担出了村,多数人还在沉睡中,驻昔阳日军宪兵队长清水利一亲率驻昔阳县城和三都据点的日伪军及青岩头村的“棒棒队”,共300余人包围了西峪村。一队日军骑兵窜街而过,卡住村东路口,猝不及防的群众被敌人挨门挨户赶到街上,又一个个捆绑起来,几百人被赶到村东的三角凉圈内。凶狠的敌人还将吓得直哭的孩子从母亲怀抱中抢去,掰着双腿劈成两半,再向母亲掷去;又在人群中拉出数人残酷毒打,要他们供出谁是共产党、谁是八路军。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村妇救会主席刘金荣挺身而出,怒斥敌人,被日军吊在一棵树上用皮鞭抽、枪托砸、子弹射,折磨致死。毒打、杀戮都未能使西峪群众屈服,相反,日军的残暴更加激起了青壮年的极大愤慨,人们一拥而上,赤手空拳同荷枪实弹的日军展开拼死搏斗。清水利一恼羞成怒,喝令日伪军向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扫射,扔手榴弹。一时间,人群中弹片横飞,血流成河,几百人叠落在一起倒在血泊中。敌人临走还掳走男人20人,年轻女性7人,抢走牲畜100多头,烧毁房屋400余间,粮食财物被席卷一空。被抓的27人带到县城后,15人被杀害,年轻女性尽遭蹂躏。

 

        日军这次“血洗” 西峪,一次屠杀386人,制造了太行革命根据地最大的血案,其中全家死绝者25户。偌大的西峪村,成了家家痛声哀苦、户户埋葬亲人的坟场。

 

        硝烟散去,历史不能忘记。1977年9月,由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建成,塔下立石碑1通,铭文记述惨案经过。2014年,西峪村多方筹资建起了西峪惨案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329平方米,展陈实物80余件,图片100余幅,文献资料50套。2017年,在晋中市审计局的统筹协调下,西峪村投资136万元,建成西峪惨案纪念广场,邀请文物古建专家对村中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进行现场勘查,建起西峪惨案烈士纪念馆,打造西峪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实物和文字资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那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感受到了西峪人面对强掳不顾生死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2017年12月,西峪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西峪村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阳伏击战纪念碑

 

        2008年4月2日,广阳伏击战纪念碑在昔阳县沾尚镇广阳村落成。碑的正面镌刻着“广阳伏击战”五个大字,碑的背面讲述了广阳伏击战的经过。

 

        广阳伏击战是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与第一二九师为阻滞西进日军,在昔阳县广阳进行的伏击战。

 

        1937年11月初,日军第二十师团第四十旅团先头第七十九联队主力逼近昔阳城西马道岭。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以第六八六团第二营在马道岭节节抗击,迟滞、疲惫日军,掩护主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完成伏击部署;以第六八六团占领广阳镇以南瑶村、前小寒以北高地,担任主攻;以第六八五团第三营由狼窝沟北山出击,协同第六八六团歼灭进入伏击区的日军。4日13时许,日军先头两个联队4000余人通过伏击区进至松塔。八路军预伏部队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放过其先头主力,当日军辎重部队进至广阳地区时,预伏部队突然开火并发起冲击,将其队形分割成两段,经4小时激战,歼日军近千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以及大批军需物资。

 

        日军遭此打击后,不敢冒进,进至松塔的两个联队于11月6日撤回广阳,接应由昔阳以西沾尚镇西进的后续部队。11月7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指挥所部及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的配合下,再次于广阳以东地区设伏。17时许,当由沾尚镇西进的日军先头部队300余人进至大寒口、中山村、户封村伏击区时,设伏部队迅速发起攻击。日军据村顽抗,八路军英勇冲杀,经1小时激战,歼灭日军250余人。

 

        广阳地区两次伏击作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共歼日军千余人,迫使日军改道由广阳以北之上、下龙泉西犯,迟滞日军进攻太原的行动达一周之久,从而援助和掩护了防守娘子关地区的国民党友军的安全撤退。国民党第二战区前线总指挥卫立煌曾亲自拜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诚恳地表示:“我知道八路军确实是抗日的,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的部队,尤其是抗日的方法和经验都非常丰富。”

 

黄岩底伏击战遗址

 

        黄岩底伏击战遗址位于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黄岩底村。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此次战斗,当地政府特在此立碑,缅怀英烈的英勇事迹,激励后世子孙。

 

 

2.jpg

黄岩底伏击战纪念碑

 

        1937年10月17日,侵华日军二十师团及一〇九师团主力为配合由忻口方向前往会攻太原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五师团,由娘子关沿正太铁路西犯进入山西。为阻滞这路日军,配合国民党部队正在进行的太原保卫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奉命于正太铁路以南进行侧击,先后在平定县七亘、石门设伏重创日军。30日,第三八六旅开赴昔阳,准备同第一一五师主力会合,伺机再次打击日军。31日,获悉日军一〇九师团一三五联队由河北省测鱼镇侵入昔阳,且有取道西进动向,即迅速向洪水、巴洲一带进发,但因地形不宜隐蔽,复向川口、凤居一带转移。黄岩底村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群山脚下,介于凤居村和巩家庄村之间。东西两面大山连绵起伏,悬崖峭壁陡立,大山之间赵壁河纵贯南北,是一处打伏击战的理想战场。陈赓旅长指挥第三八六旅在这里摆了一个布袋阵,第七七一团埋伏在凤居村的北山上,以少数部队向黄岩底村游击警戒;第七七二团埋伏在黄岩底至巩家庄村之间的平头山顶上。

 

        11月1日晚,日军侵占东冶头镇。2日凌晨,第三八六旅设伏就绪。7时许,派出的警戒部队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刚一交火即且战且退至凤居西面高地,采取防守态势,引诱两连日军进入两山之间的河滩——第三八六旅设置的口袋里。时机一到,埋伏在北山上的第七七一团居高临下,集中全部轻重火力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毫无准备,兵力亦不能展开,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像无头苍蝇胡跑乱窜,死伤甚重。午后,战斗处于对峙状态,日军无法攻下八路军阵地,八路军也因地形关系不便出击。日军用4门大炮不断向八路军凤居阵地射击,掩护部队向黄岩底河坝转移。第七七二团抓住战机,迅速集中火力向河坝中的日军射击。1小时后,日军组织起500余人的梯队向第七七二团三连阵地拼死反扑,妄图撕开一个口子突出包围。三连战士凭借山势隐而不露,当日军爬到接近阵地40米左右的山腰时,数十颗手榴弹一起投向敌人,炸得日军血肉横飞。日军全部暴露在第七七二团的交叉火力网中,死伤惨重。日军连续组织了3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退至黄岩底村及村边畜圈抵抗。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4时,鉴于地形不利出击无法继续扩大战果和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第三八六旅主动撤出战斗,转移至赵壁一带宿营。日军龟缩到黄岩底村。

 

        这次战斗击毙日军300余人,毙伤骡马400余匹,缴获枪支200余支及大量辎重。

 

黄安村与“三所医院”

 

        依山而建,由石头或土坯垒砌,在如今的昔阳县孔氏乡黄安村中,几座房屋院落被岁月侵蚀,但却烙印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抗战时期八路军太行一军分区第三战地医院(老百姓称其为“三所医院”),曾在这里驻扎达4年之久,这几间房屋,便是曾经的“三所医院”药房、手术室、电话室等。

 

        黄安村坐落在两条河沟交汇的山梁头,三面环沟,一面连山。每到汛期山洪暴发时,两沟乱石翻滚,浊浪滔天,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村四周峰峦叠嶂,雄奇灵秀相济,气势磅礴,满目苍翠。自古村民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远避战乱,与世无争,甚得其安,生活淡泊而宁静。“三所医院”的到来,打破了村里的宁静,给习惯于悠然生活的村民带来一阵“噪动不安”。然而,黄安村村民并不麻木,共产主义的种子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民族存亡的攸关时刻,村民识大体、顾大局,对“三所医院”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由衷的欢迎。

 

        “三所医院”是营级建制,有80多名医护人员,平时伤病员一般在几十人至一百人之间,当战事吃紧的时候,有时伤病员一拨一拨地送来,又一拨一拨地转走,无以计数。黄安村是个小村子,当时只有50余户、200余口人,安置医院这么多人的居住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医院需要的住房有所部办公室、司药房、制药房、手术房、伤病房、看护室、伙房,还有购运药品、食品的马匹畜圈及停尸太平房等,为了防止传染病,还专门固定两个院子为隔离区。解决这么多的房屋,必然要让村民腾出足够的房间。为了把好一点的房子让给医院,村干部挨门挨户挑选,让家家户户老小几代人合并起来,挤到一个房间里居住,还让很多户简单地改修一下畜圈和草棚,搬进去一住就是4年。黄安村地形不平,高低落差较大,为了进出方便,把比较平坦和较为集中的下头街整体让给医院用,剩下的上头街和零散户由军民混合居住。各家各户把所有的门板、木板、家具等都拿出来,院内、院外支起满满的床铺。有时床铺紧缺不够用,还把男女分开,调整村民和士兵住到一块儿。遇到实在住不下的时候,就临时搭个简易棚。

 

        “三所医院”刚刚驻进黄安村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士兵们到了大冬天仍然穿着草鞋,身着破旧单薄衣服,每天三顿饭吃的是高粱面糊糊。面对他们的艰苦生活,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纷纷拿出自己并不宽裕的衣食送给医护人员。有时医院领导不允许随便收取村民的东西,他们就把衣服里揣的窝窝头偷偷装进小战士和伤病员的衣袋里。短短数月时间,村民们用他们真挚的爱心温暖了从远方来的“特殊村民”。(内容由昔阳县史志研究室提供,史俊杰通联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