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3753796319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探访山西古建——广胜寺
2021-09-01 22:17:04 来源:三晋传媒网

  本网讯(赵华伟)“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艺术的载体,是一种集建筑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广胜寺始于汉代,兴于唐朝,金毁于兵,元坏于震,但是在几毁几建的过程中,浴火重生,形成了既有唐宋遗风,又有金元特色的建筑风格。辽金元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梁架结构多数采用“减柱法”,在建筑结构方面,采用移柱或减柱的方法扩大殿堂的使用空间,大量使用大额枋构架,自然材和弯材,建筑外观呈现出粗狂的气势。

上寺弥陀殿

上寺毗卢殿
  广胜寺上寺弥陀殿,毗卢殿以及下寺前殿,水神殿等均采用元代营造法式。比如毗卢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原殿顶。殿前没有低矮的月台,后墙紧依山石,殿前檐背隔扇门窗,其中明间格扇和横披上镂雕着由六种圆形和对角相交的棂花,工艺十分精美。殿平面采用减柱和移柱营造,将大殿的内柱减至四根,营造出宽阔的礼佛空间。内柱不设在明间两侧,而设在次间中线上,由于内柱的移动,梁架发生相应的变化,前后内柱上设置了长达三间的大内额和由额一道,两山使用大爬梁,结构奇特,用材粗狂,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

下寺前殿
  下寺的前殿为元代建筑,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建。殿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是山顶。殿内彻上露明造,平面采用减柱法,殿内仅用明间后檐两根金柱,其余全部减去,梁架使用大爬梁,改变了由平直梁栿承重的结构方式。构造奇特设计精巧,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为元代山西地方手法杰作。广胜寺各主要殿堂的这种营造方式大大改进了我国寺庙建筑中单间单柱的格局,拓宽了殿内的活动空间,不仅满足了礼佛、参禅、诵经、祭祀的需要,而且突出了殿内塑像、壁画的佛教艺术效果,使建筑结构的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有机结合,营造出强烈的宗教氛围。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数次考查,并完成了《营造法式》这部巨著。1937年梁思成夫妇曾在广胜寺对上寺、下寺、水神庙及飞虹塔的建筑结构作过认真的考查,对飞虹塔的转身台阶,以及广胜寺的梁架结构等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世人只知广胜寺的藏经之可贵,不知广胜寺建筑之奇特。
(责任编辑:张文杰)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