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美在家乡 > 正文
离石信义遗址发现4300多年前“豪宅”
发掘工作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其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时期
2020-09-10 09:25:35 来源:山西晚报
20200904_b32d76f632d8b85428349fce00ed1da2.jpg

20200904_10b009594d1641086ba852783e220b95.jpg

9月3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山西离石信义镇信义村发现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遗址。本次发掘工作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根据出土陶器和测年数据,确定其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时期,距今有4300多年的历史。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赵辉介绍,房屋建筑基址为成排分布的窑洞式房子,保存较为完好,体量规模较大,信义遗址的发现为探索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与河套两大区域文化交流、互动融合以及不同建筑模式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丰富资料。
  信义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北,处于小东川河与阳坡沟交汇处东北台地上。2020年3月—8月,为配合国道209改线工程吕梁新城区段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吕梁市文物调查考古勘探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表示,信义遗址的发掘遵循边发掘、边整理、边认识的思路,在与山东大学的合作下逐步开展多学科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收获。
  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址13座、灰坑5座,从分布情况来看是成排式的窑洞建筑,典型的遗迹单位为F1、F2、F6、F7、H3等。其中F2为前后套间,后室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为带状,南北长475cm,东西宽410cm,地面抹白灰,中部有直径1米的圆形火膛,地面上残留较多的陶片、兽骨及部分人骨等,西北角有一圆形储藏坑。前室底部南北长480cm,东西宽510cm,地面未抹白灰,门道宽0.9米,踩踏面保存较好。出土可复原(接近复原)的陶器13件。器形以夹砂深腹罐、小口高领罐为主。这些器物均出土于房址地面上。
  F6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小底大,南北长600cm,东西宽440cm,门道位于西部。四壁及底部均抹白灰,地面中部有一圆角方形灶。F7底部平面为圆角方形,门道两侧及墙壁四周均抹白灰墙裙,高度约90—106cm。房址中部有一圆角方形、抹有白灰面的火膛,南北长136cm,东西宽126cm。
  龙山时期的遗迹单位为F13。房址门道被破坏,残留部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地面抹白灰。中部有一直径1.2米的圆形灶坑。填土内出土较多的鬲足、鬲口沿残片,此外还有蛋形瓮足、甗腰等残片。
  信义遗址发现的房址和灰坑,除F13属于龙山晚期以外,其他房址和灰坑出土陶器主要器类与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的典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差别明显,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从文化编年和测年结果看,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
  2019年,在离石,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德岗遗址,那里传递着史前人类居住的信息,留下了五座史前时期的五边形大房,此次发掘的信义遗址也同样在吕梁地区,二者有何不同?对此,赵辉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德岗遗址早于信义遗址1000多年,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后者的房子基址是成排分布的窑洞,在近年来山西的考古发掘中鲜少看到。“这些房址全部为土构建筑,先民们充分利用山梁断崖,在土梁边缘地带挖掘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上部为穹窿式结构的土窑洞,并且依自然地形成排分布。每座窑洞前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活动空间和将他们串联起来的路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小型聚落。”由此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是古人类聚集而居的地方,“保存最好的窑洞现在高度还有3.3米,墙壁四周均抹白灰墙裙,可以说是‘豪宅’。”
  信义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史前时期中原与北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及其不同建筑模式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素材,是考察两大区域文化之间融合、互补发展趋势的重要线索。(孙轶琼)

       链接
  信义遗址的考古价值,听专家这么说

  日前,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在吕梁共同举办了离石信义遗址现场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高校与考古文博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就离石信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考察、座谈与交流,二十余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离石信义遗址的最新发现展开热烈讨论。
  从聚落功能角度出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广明表示,信义遗址F2的功能值得深思,遗迹内保存完好的石灰石面和石灰石,信义遗址或许是以石灰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聚落,希望未来研究能更多地关注石灰生产。
  在信义遗址的房址中,发现了大小不一的灶,其中最大的灶直径在1.2米左右,有多次修整和使用的现象。对此,专家给予了不同的意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芬指出,该遗址灶的使用过程、使用期,窑洞功能分区,房子之间的功能匹配都值得开展深入研究。对于信义遗址的灶膛遗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党郁认为,室内巨大的灶可能不适用于生产食物,更有可能用于宗教或取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罗运兵指出,不同于南方地区灶多于角落分布,信义遗址内多数灶位于房屋正中位置,这可能和取暖有关。此外在动物考古方面罗运兵还注意到,信义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中有猪、牛、狗、鹿,但尚未发现羊,与石峁遗址羊占较大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关系到河套地区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年代以及畜牧业南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表示,此次考察对庙底沟时期、庙二时期遗址有了深刻认识,要把遗址放在大的背景下思考,原来习惯于把庙底沟文化当作一个中原传统的代表,放在花心位置,如今这些偏北部的发现和西北因素,加深了庙底沟是一个更黄土高原、更西高地的认识,由此可见山西在东西互动中处于重要位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先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该遗址的发掘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次庙底沟文化向北扩张,信义遗址虽从南而来,但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与建筑方式,并提出遗址选址从低向高转移在何处种地的思考。最后他指出,这里既有文化过程的研究,又要把眼界打开才能激发出遐想和思考。

(责编:曹二勇)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