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3238289 邮箱:1450352871@qq.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三晋红色故事系列报道 > 正文
留誉——毛泽东在红军东征密电中30多次提到的吕梁古镇(上)
2019-08-13 15:53:36 来源:吕梁晚报

留誉古镇,位于吕梁山西麓腹地。这里位于吕梁山与黄河,柳林与石楼的中心位置。其地川宽水旺,土沃粮丰,商贸繁荣,人烟辐辏,是民国时期中阳县六大集镇之一;也是当时阎锡山太原绥靖公署之中阳县政府重点经营的地方,常驻军一个营。到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这里成为阎锡山防卫陕北红军的第二道军事防线的重要节点,同样也成为中共中央重点关注的地区。其中仅在毛泽东与东征红军前线密电往来中,就30多次提到留誉镇。分析这些历史文献,参考革命先辈的回忆录,发现其所有指向,就是计划把留誉镇设为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首府。
      今天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填补了红军东征历史研究的空白,对我党根据地建设历史的再认识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于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毛泽东预设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与突破黄河天险后的战略重点地区
      红军东征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决定党中央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当时,党中央通过陕北红军各级负责人和地方党组织的调研,彭德怀、林彪等红军领导人亲自侦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筹划。
      1.东征前的初步设想:在黄河东岸建立根据地,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党中央为实现“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战略行动,在1935年12月23日(即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红军东征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猛烈扩大红军”,“开辟山西西部(靠黄河一带)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1936年2月18日,东征总政委毛泽东、总司令彭德怀在《关于东征作战的命令》中要求:方面军“占领吕梁山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在东部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一军团渡河之后,“于第二日(即二十二号)或第三日(依渡河快慢及敌情决定),相机占领留誉地区。”可以看出,渡河前中央把在山西建立苏维埃根据地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对留誉镇地区特别关注。
      2.红军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后,迅速占领留誉镇地区,并开始建立根据地的基础工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阎锡山晋绥军在黄河以东划片分区,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黄河天险与沿岸堡垒防线,如中阳县属王家坪、三交镇,石楼县属河底、转角等,是直接封锁守备地带;第二道是吕梁山与黄河之间各城镇防线,如中阳县属金家庄、留誉镇,石楼县属小蒜镇、义牒镇等各驻一个营,是中间阻抗地带;第三道是利用南段吕梁山脊天然屏障与隘口阵地防线,如中阳县属关上、弓阳镇,隰县属水头镇,是重兵把守的抵抗地带。
      在东征总部的周密部署与红军凌厉攻势下,1936年2月20日晚上,先头两路红军迅速突破黄河天险,红十五军团从贺家洼、咀头渡过黄河进入石楼;红一军从中阳县坪上村强渡黄河,攻占三交镇。红军进入黄河东岸,即分兵数路: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一路于2月23日占领留誉镇,进逼中阳。当时驻守留誉镇为阎军杨耀芳71师温如玉207旅周森414团属一个营。红一军团第二师攻占留誉镇,俘敌100余人,缴枪100余。
      东征总司令彭德怀在2月23日20时给红四师领导的电报中通报:
      “陈(光)、彭(雪枫)、黄(永胜)并报毛主席至徐(海东)、程(子华):(一)我一师于本日十三时进到留誊(誉)镇。该处原有敌一个连及营部,民团数十,于昨晚报已向东石楼逃窜,遗弃弹数千发......。(二)二师主力今晚宿舍(金)家庄、柳林镇、春动(锄沟)镇。我们于十五时到达柳鞭(家。注:此村位于金家庄与留誉镇之间)沟宿营。”(三)你们现在何地,情形如何,望告。彭 ”
      以上电报表明,至23日红军两个军团胜利渡过黄河,控制了石楼县贺家洼、辛关至中阳县三交镇(今柳林县)的所有渡口。向东推进到以留誉为中心的今柳(林)石(楼)公路一线,占领了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完成了东征战役的第一步任务。
      突破闫军的第一道防线,毛泽东于2月23日20时给彭德怀等电报指示:“方面军目前基本的方针是,用极大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拟以一军团位于留誉镇、暖泉镇、水头镇、坪底及中阳城附近。”同日24时,红一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给红四师领导人电报要求:“军团以赤化地方、争取资财、待机出击之目的,拟于二十四日,以第一师留留誉镇,第二师移土门地区,军团直属队移到刘家庄、塔上一带。第四师应与明拂晓时开始移动,经梁山顶、普善庄、冯家岔到合家圪?地区。”从以上密电中看出,当时红军主力全部集结于以留誉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实现了东征前的预定目标。表明留誉镇在红军首长渡河前与进入山西后的谋划中,处于十分的重要位置。
      紧接着2月24日,毛泽东在石楼县张家塌,以东征总司令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名义,在给红军各部首长的《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中命令:“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之有利条件,完成东征计划的第二步任务。”具体任务是:使红军与居民群众相结合,从政治、军事工作提高战斗力。部署是:“一军团位于留誉镇、晏家荣(应当为杨家峪)、暖泉镇、坪底、土门一带,其赤化工作范围包括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各兵团部队勿过于分散,赤化工作着重于大道及要点。”
      从当时自然条件、阎军分布及红军的战略目标分析,留誉镇位于“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的中心地带,东征总部就是要把留誉镇作为发展抗日根据地中心的重点。
      二、留誉镇周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优势,阎军分布相对薄弱,有利于建立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在决策、电报中反复讲,要建立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那么谋划并实施的这个根据地的核心区在哪里呢?
      1.留誉镇在清末、民国时期,是中阳县西山地区的地理中心与物资集散中心。留誉河与相距南北各约10公里的暖泉河、金家庄河,是并列的三条发源于吕梁山而向西流入黄河的通山河。在农耕社会,这些河流既是大河川,又是米粮川,也是原始大道。这里东距吕梁山,西距黄河各30多公里。东部河川交通条件较好,翻过吕梁山进入南川河,向北是中阳县城,向南是关上、隰县之水头镇(今交口县城);再经过石板上、大石头等垭口,就进入晋中平原、晋商富庶之地。西部河川翻过约10公里大山便是黄河边三交镇,渡过黄河即吴堡县与清涧县交界地。南距石楼城、北距柳林镇(今柳林县城)各约40公里,分别要翻三至四坐大山。从军事角度讲,避开中心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走上抗日前线,无论筹集粮草,还是囤积物资,都是比较理想之地。非常符合瓦窑堡会议关于“开辟山西西部(靠黄河一带)五县以上地区,使之成为初期的苏区”的条件。
      2.由于山河格局,红军东征时阎锡山晋绥军在留誉镇周边布防相对薄弱。红军到达陕北后,阎锡山颇感震惊,立即把晋绥军在黄河东岸从黑峪口到禹门口300多公里地段部署了4个旅另1个团。
      其中杨耀芳71师属温如玉207旅邢家骧413团、周森414团分别负责石楼、中阳两县河防军渡、王家坪、三交、转角、龙王迮等渡口,旅部和414团团部驻中阳,413团团部驻石楼;在留誉镇、金家庄、小蒜镇、义牒镇各驻1个营。
      孙楚(正太护路军司令)总指挥部驻柳林镇(时去南京未归)辖三个旅在陕北绥德一线,二个旅在汾阳到军渡公路线,其中101师第三旅2个团在离石县柳林镇机动防守。
      另外晋绥军大部部集结在汾阳、孝义、隰县和大宁山岳地带,加上炮兵团,构成火力强大的防线。“防共保卫团”及晋绥军全部由前敌总指挥第34军军长杨爱源指挥,司令部驻孝义。从阎军的布防可以看出,由于河防战线长,黄河渡口、山岳隘口、县城等多,因而形成多重点而无重点,处处设防,处处难防的困局。所以黄河与吕梁山中间地带留誉镇、金家庄、暖泉、坪底、小蒜镇、义牒镇等,虽有驻军却防守不力,形成了阎军力量相对薄弱的区域。
      3.留誉镇周边山川阻隔,一旦占领这一带中心集镇,便可形成约250平方公里范围的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1936年1月31日军委召开了延长会议。毛泽东指出:“渡河东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通一条北上抗日的道路。”“过河之后,首先要在吕梁山建立抗日根据地,”解决红军给养和扩大的问题。“这样,进,可以到抗日前线。”“退,则有陕甘苏区作支撑,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由此看,在留誉建立山西西部抗日根据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距离阎军力量相对集中的中心县城和军事要塞较远,有利于防患敌情。其周边柳林镇、中阳、石楼敌军翻越三四座山而来,最少需要8小时才能到达。汾阳、孝义敌军反攻要翻越吕梁山需15小时以上。东部利用吕梁山天然屏障,驻军坚守有利于防卫汾阳、孝义晋中盆地敌军的进犯。其二是越吕梁山与东部富庶之地距离近,有利于采集军事物资、开发战争资源。其三有利于形成直接对日作战局面。其四西靠黄河与陕北苏区连城一片,有较大战略回旋余地。以上条件完全符合军委延长会议精神。占领这一区域,完全可以实现中央预定目标,即在“柳林镇、金罗峪、中阳城、暖泉镇、坪底、小蒜镇、三交镇,这一线以内”,形成以留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王书平)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