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忻州时政 > 正文
【附中学子这样过暑假】传承红岩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2019-08-30 11:15:07 来源:三晋传媒网

传承红岩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忻州师院附中初273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记

提起红岩精神,很多人的记忆里都会想起《红岩》里的那一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渣滓洞,那里曾经最多关押过300多名革命者,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而沉重的心情走进了渣滓洞。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2间平房为女牢。

一走进大门,一条柏油路围绕着渣滓洞监狱。道路两旁生长着许多郁郁葱葱的大树,大路上每隔十来米就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哨岗。

高高的围墙,一米多高的铁丝网,灰黑色的房屋,这就是渣滓洞集中营。这里面积不大,最多关押过300多名革命者,被称为“吃的三多饭,穿的叉叉服,睡的一脚半,住的笼笼屋” 。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

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最多时达三百余人,其中《红岩》小说中的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也关押其中,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

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渣滓洞有牢房、审讯室、看守所长室,还有审讯台、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把受刑者手脚都捆到凳子上,在脚腕下摞砖头,摞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在这里,有近三百英烈被杀害。

内院楼前是一个可让犯人放风的小院。

渣滓洞监狱围墙缺口。大屠杀前,歌乐山连续降雨,把墙冲跨了,看守们让监狱里的革命志士去修筑,这些革命者在修补时就用自己衣服里的烂棉花和在泥土里使泥土的粘性减弱,牢固性降低。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躲过特务的机枪扫射后部分幸存下来的革命志士,合力将这面墙推倒,然后跑出去。但是这时候,由于岗哨还有一人未撤退,发现地面有移动的黑影,知晓有人还没死,于是继续扫射,最终只有15名志士顺利脱逃。

牢房内都是上下床铺,每个牢房门口都贴着这里曾经住过的烈士名字和照片。整个渣滓洞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压抑,但是这又是一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

女牢室关押过的烈士:马秀英、邓惠中、左绍英、朱世君、江竹筠(江姐)、张静芳、李青林、李惠明、杨汉秀、陈继贤、罗娟华、胡芳玉、胡其芬、荣增明、黄玉清、彭灿碧。

  《红岩》小说中的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

墙上有各种英雄事迹和介绍,部分烈士的照片死亡日期全部停留在1949年,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在大屠杀中殉难者达200余人,仅有15人脱险。

渣滓洞于2007年初被一场洪水冲毁了靠近溪边的几栋楼,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和工作人员日夜赶工修葺,在修葺时被毁部分的同时,也对整个渣滓洞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整个修缮工作完全按照当初的原貌进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渣滓洞依然是当年的景象。在修葺渣滓洞的时候,工作人员挖出了江竹筠当年准备越狱用的两件铁质工具,在当时的史料中有记载江竹筠她们几位共产党员越狱用的工具,可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两件铁质工具直接证明了江竹筠等共产党员在监狱中依然坚持反抗斗争的精神。

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曾激励几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尤为宝贵的资源。(王泽晋)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