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3593208963
首页 > 忻州时政 > 正文
河曲:产业就业促脱贫 服务治理保稳定
2019-06-17 18:05:02 来源:三晋传媒网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河曲县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搬迁任务(1767户4647人)。2018年下半年,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坚持“三个并重”,在搬得出的同时,更实现了稳得住、能脱贫、可持续。

  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确保安居乐业“稳得住”

  根据河曲县县城集中安置占比(92%)大的实际,用心衔接搬迁户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使他们顺利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一是系统化谋划。在确定搬迁对象、安置点选址、项目建设等环节上提前介入、统筹谋划,圆满完成搬迁入住。今年又在全省首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意见》,配套11个文件,为后续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优质化服务。严守省政府标准,无论是建房,还是装修,均没有额外予以补贴;而是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后续扶持上,安置点新建幼儿园、卫生室等8大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外配套中小学、农贸市场等6大便民基础设施,完全满足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各项需求。三是全程化帮扶。从搬迁第一天起,明确1名责任人结对帮扶1户搬迁户,在县级财政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通过干部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帮扶,搬迁户全部按期装修入住。交钥匙后,乡镇、社区全程跟进,进行“五包”服务,确保搬迁后帮扶不断档、服务上水平。四是人性化治理。健全社区治理20项制度,从组织建设、治安维稳、民事调解、心理辅导等方面及时跟进,形成“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民事调解251人次,心理疏导21人次,真正做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坚持培训与就业并重,确保全面增收“能脱贫”

  围绕就业增收,量身定制2大类11种政策菜单,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一是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进行全员培训,鉴定目录内90%的搬迁户拿到技能证书,49%的人通过培训实现了自主就业。二是产业基地吸纳就业。投资2.5亿元,在幸福小区周边建设了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和服装加工园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400多名搬迁户就业。三是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和公益性岗位新增的力度,向搬迁户提供护林员、园林绿化养护等7种公益岗位,使32%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实现就业增收。四是政策兜底保障脱贫。针对无劳丧劳的481户搬迁户,通过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2种菜单实现增收脱贫。

  坚持产业发展与精神帮扶并重,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

  一方面,产业收益夯实“持续”的基础。以整沟治理为牵引,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光伏、土地增减挂交易“四个全覆盖”工程,综合带动搬迁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以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动力,坚持把33个整村搬迁村放在全县产改“1+4”布局首位,成立37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盘活“三块地”,共流转耕地8568亩、林地1.3万亩,户均年收益2286元。利用土地增减挂交易收入,统一在县城购置1807平米商业门店,年租金50.5万元,带动搬迁户年增加收益789元。另一方面,精神扶贫增添“持续”的动力。实施“1388”精神扶贫工程,设立“红黑榜”“爱心超市”等,将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相结合,激励自主脱贫,搬迁户水暖电、物业等费用全部自主缴纳,从“自由散漫”的“土”农民逐渐转变为遵纪守法的新市民。(忻州扶贫供稿)

(责任编辑:张锦秋)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