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7636155855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孝义下堡镇胡家窑村:挖掘“陶益”赋能乡村振兴
2019-12-24 15:05:58 来源:黄河新闻网
 
      传统手工陶艺制作,不仅代表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承,也是一条民间手工艺创造的财富之路。破解胡家窑村陈福生传统手工陶艺面临的困境,下堡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服务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帮助陈家传统手工陶艺提升附加值,加强与市场对接,探索、挖掘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走进下堡镇胡家窑村手工陶艺人——陈福生家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陶制品,古朴大方,光泽莹莹。简陋的制作室内,陈福生静静地制作花瓶,从枯燥的拍、踩泥巴开始,“三拍一扭”,一块块泥巴在陈福生手中变得柔软、光滑。拉坯、利坯时,他不停交替使用形状各异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对坯体进行加工,一个个优美的器具从烂泥巴中脱胎换骨、得到新生。
      一坨泥、一双手,一门技艺,研磨一生。在千万次手与泥、心与火的对话中,制陶古老的工序和技艺,陈福生早已烂熟于心。而陶器寸间的生长成型,都需制陶人心手相通,雕琢拿捏的是器物本身,也是陈福生的匠心。
      翻开陈福生家祖传的账簿,陈万山、陈凤义这些制陶先辈的名字,接踵而来。这个与泥为伴、以“陶”为脉的家族,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挖泥制陶,传承不息。透过同治年间的地契,“双和公”这一商铺字号勾起了昔日繁荣,那是陈福生的先辈,依靠精湛的制陶技艺,扩大生意版图、风生水起的岁月注脚,也是陶艺文明脉搏强劲的印记。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制陶技艺和器具在金属器具和现代制陶工业发展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许多陶艺从业者渐渐“弃陶而去”,村里的陶艺人也变得寥寥。
      陈福生15岁拜父为师,与陶泥相伴已逾50载。对陈福生来说,制陶已经不是简单的“吃饭工具”,而是流淌在血液中需要传承的文化。如何能让历史悠久的制陶技艺传承下去,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谈及自己“陈家陶艺传承人”的身份,他坦言,虽然自己掌握一定的传统制陶技艺,但面对新的形势变化,开展工作总是力不从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中,下堡镇党委、政府发现并努力挖掘这一传统手工艺背后的经济、文化价值。大力推介陈家陶艺,并鼓励陈福生创新,在秉承精湛技艺和传统艺术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创造符合市场个性化和体验需求的产品,挖掘物质价值,反哺精神传承,助推乡村振兴。
       聚集一大批设计生力军,为传统手工艺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添一把薪火。下堡镇党委、政府还将加大与各院校的交流对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运用陶艺创作技法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与创作,让陶艺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生命力。
如今,陈福生忙活着设计造型多样、色彩丰富的陶制品。他在坯体上雕刻,或是将陶片,“精雕细琢”出花式,粘结到坯体。经过设计和融合,陶器成为纹饰的有机载体,纹饰也丰富了陶器的价值,市场效益初步显现。
      “希望培养更多掌握现代制陶技艺的人才,以公司运营等方式,让陶艺得到升级和发展。”在与记者告别时,陈福生道出了他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吕奋珍)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