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7636155855
首页 > 人物影像 > 正文
任锁平 忆苦思甜祭慈母
2020-04-06 17:21:48 来源:三晋传媒网

      也许是天堂的母亲有意安排,慈母情怀感化了上苍,冥冥之中让两祭日凑到一块,母亲的三周年祭日与清明节同日相遇。母亲生前一贯不想拖累儿女,繁杂的事简化做,多余的事合并做,这种不拘泥小节的作风一向贯穿了母亲的一生。两位姐姐说,按习俗嫁出去的汝们禁忌清明节回娘家上坟,建议错开清明节给母亲过三周年祭日。弟弟打来电话,说尊重姐姐们的建议,商讨择日给母亲过三周年祭日。看来这次母亲的“良苦用心”要落空了,那就随乡入俗吧,选择清明节次日,给久违了三年的母亲,也就是我最亲爱的妈妈致以深切的缅怀!

 

      三年来梦过母亲两次,换句话说,母亲托梦于我两次。一次是傍晚黄昏时分,我一脚踩着自行车脚踏,从老家的山梁小路上飞驰而下,直接进入院子,抬脚支车架的一刹那,心里想着,“走错路了吧,早就不在老家住了”,扭头看见窑里还透着温柔的灯光,窗户纸上微微发亮,窑里传来母亲与家人们爽朗的说话声,我边停车子边喊着“妈-妈-”,喊声中被惊醒。还有一次,梦见母亲抱着我,母子相拥而泣,哭声中被惊醒。三年托梦两次,对于最亲密的母子关系,的确“交往”甚少,尽管仅仅是在梦里,也只能在梦里,作为阴阳两隔人,母子一场,梦是最好的诠释。

 

      大凡母亲爱子女,不外乎吃喝穿戴上,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在那个穷得发光的六、七十年代,面对嗷嗷待哺的六个孩子,摆在母亲面前最大的考验就是每日填饱我们的肚子。现实的残酷无情,有时让母亲束手无策。我家窑洞,上有城隍庙,左有高音庙,听长辈们拉家常,说一般人家住不下来(意思是宅子风水硬,不利于人居住),只有我家扛得住(意思是住得好,人丁兴旺)。母亲那个时候,实在拮据到穷困潦倒时,晚上独自来到高音庙院子里,一个人捂着手巾呜呜痛哭,尽情宣泄着心中的憋屈和无奈,完事后又打起精神来,料理着窝大十口的生活。办法总比困难多,粗糠捏不成窝头,母亲把榆树皮晒干,石磨上碾成粉末,掺和在粗糠里,窝头才能成型蒸熟吃。红高粱面捏成的红面团,吃起来粗涩不用说,有时硬的咬不下,母亲就用石锤给我们捣碎。后来玉米面稍有缓和时,母亲做成苦菜火烧、米饭煮饼、玉米面唂垒等。再后来,红面拨股、豆面抿尖、捞饭疙瘩等成为我们童年时“雷打不动”的主食,糊口的“老物件”。母亲勤俭过日子,一方面源于当时艰苦岁月所迫,一方面来自母亲本身家教的养成。那时倘若没有母亲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家里的生计很难维持下来。记得母亲煮罢面条的汤,常常留下来再利用,作为发黄蒸的有效溶剂;削山药皮时,母亲总是轮廓性的削一削,深层次的皮下部分从来不去深挖;秋冬时母亲把胡萝卜根部的绿叶子、未成熟的青色西红柿等积攒起来,细致处理后,放进瓷瓮里腌制成酸菜,主粮不济时酸菜充干粮;切瓜去瓤时,母亲总是用勺子粗略地刮一下瓜籽和粘汁,深怕刮去能吃的瓜瓤;一些破布碎条,母亲总能变废为宝,用面糊浆制成袼壁,留作鞋底鞋帮料子……凡此种种,母亲亲力亲为勤俭持家,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迹。现在,每当削山药皮、挖南瓜瓤、炒菜加油、捞面条……脑中就闪现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作为从小备受苦难经历的山里娃,发自内心感谢母亲的言传身教,赐予我们勤俭持家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珍惜当下,丝毫未敢戏谑生活,懈怠人生。

 

  一晃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母亲生前与命运相抗争的细节,滴滴在心,历历在目。也许这些“过去时”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如同天书,不屑一说,但这些原生态纯天然的勤俭模式,正是母亲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父母只留给我们两孔破土窑)。尽管筚路蓝缕的穷日子过去了,现在走进新时代有条件“浪费”了,但母亲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扎根在我们子子孙孙心中。

 

  静立茔冢默然,由衷地献上母亲生前喜欢的鲜菊花,愿天堂的母亲含笑如菊,不再含辛茹苦,愿梦里母子常相见!

 

      【作者简介】任锁平,1968年生,大学学历,资深媒体人,百佳新闻工作者,楹联学会理事,晋绥人文调研员,公益记者。立足生活,唯真尚善,践行公德,常有杂文、评论、随笔等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主笔深度报道等稿件。

(责任编辑:李鑫焱)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