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李牧) “爱”这种情感,最是一言难尽。说简单,简单到一句“我爱你”、一个吻、一个拥抱就可以涵括。说复杂,那就复杂到文字所不能尽述,时间所不能湮灭。君不见古今中外,时时刻刻都有比漫天繁星都多的悲欢故事在上演;又有恒河沙数般的文字在跳跃组合,都为了表达一个字“爱”。可想而知,“爱”实在是人生最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更是人人都想得到拥有的。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爱带给人的似乎更多的是悲伤、痛苦、无奈。于是,我们的问题来了:“爱”万一过“度”了,该拿“爱”怎么办呢?答案是:“恨”!
——“恨”是“爱”最好的解药。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字《一声叹息》,大意是说一位老人去世前,要子女把一个女人找来,将一存折给了这个女人,并说十一年的感情,无名无份,什么都没有给过她,这个存折就当是补偿吧。老人去世后,其夫人悲痛欲绝。子女无法,只好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太太。一瞬之间,老太太似乎就完全放下了悲伤。一念之间,那所谓比海深比天高的“爱”,在“恨”的面前,完全消匿不见了。
这篇文字让我想起东晋郗超的一个小故事。东晋时候,郗超与桓温关系很好,当时,恒温有夺取帝位之意,郗超暗中全力辅佐恒温,为其出谋划策。桓温的野心,朝野尽知。许多忠于晋室的大臣包括郗超的父亲郗愔,都对桓温怒目而视,积极抵抗。当然,郗愔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居然是桓温最得力的助手。
郗超甚得桓温重用,可惜命不长久。在他42岁的时候得了重病,医药无效,临死的时候,他收拾了一箱子书信文札,交给身边亲信的人,说:“本来想把这些东西烧毁,但是又担心我死之后,父亲哀伤过度,于身体有害。这箱东西,你收好了。如果我死之后,父亲不至于很伤痛,那你就把他烧毁。如果父亲哀恸过甚,你就将此呈给他。”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恸成疾,无人可以劝解。郗超亲信就将那个箱子交给了郗愔。郗愔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郗超同桓温密谋反叛之事。于是勃然大怒,说:“这个混蛋,早该死了。”疾病不药而愈,也不再哀伤哭泣。郗愔之爱儿子,胜过爱自己,但一旦恨起来,这“爱”便似积雪遇烈日,片刻就消亡。郗超真是超尘脱俗之人,早早就明白“恨”是“爱”最好的解药这千古不易的道理。
所以,我想,文章开始那位老人,如果单纯的只是想对情人表达自己的歉疚、爱恋之情,总是会有很多机会的,完全没有必要在儿女面前特意交待那样的事情。所以,我相信他那样做,是出于故意,主要还是为了制止爱妻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去世而伤痛过度。这里面也有着浓浓的“爱”呢!
又想起一篇小说,里面男主人公患绝症快死了,他对爱人隐瞒了这个事情。同时,故意漠视冷落他的爱人,当着她的面和别的女人调情,直到他的爱人对他绝望了,离他而去。最后,他手里紧紧攥着两人相拥在一起的照片,念着爱人的名字,孤独地死去。那个时候,我年轻,读到这个细节的时候,着实忍不住泪流满面了一番。想必他也是想用“恨”来解脱爱人因为他离去而带来的伤痛吧。可是,后来我想,这个办法固然可以减缓爱人因自己离去而导致的悲痛,但是,同时又带给爱人因为被背叛、被遗弃而带来的更大的哀伤和伤害,这两种结局之间,区别很大吗?其实真的不如——就像许多影视小说当中,爱侣之间如果一定要阴阳相隔,那么,爱的表达似乎更多的是——安静地躺在爱人怀中离去。我觉得,这似乎是一种比较稳妥且温情的方式!
无数人的故事证明,“恨”的确是“爱”的最好解药!但是,这“恨”,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吗!想必这“爱”“恨”原本就是一种情感的不同表达吧!
“爱”“恨”交织,谁能说得清楚呢!
(责任编辑:吕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