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联系热线:19503500891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宁武县王化沟村
2023-12-12 11:10:24 来源:忻州日报

村中的泉水池

      本网讯: 王化沟村是一个令人惊奇、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隶属宁武县涔山乡。2010年,该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它反映了我国北方山区特殊地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是我国传统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

       该村隐于管涔山的崇山峻岭中,背靠大山,面临峡谷,群山环抱,远离尘嚣。村子高悬于海拔2300多米的悬崖绝壁之上,从远处眺望好像悬在空中的楼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有特色的建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悬空村”。

       村子的房屋顺山势高低错落,一字排开,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因地方狭窄,有的房屋后半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则悬空而建,下面以木柱支撑着耸立在天然石壁上,与江南的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景色清新脱俗。房屋建材多以石头和当地的落叶松及云杉木材为主,具有明显的晋北民居特点。

       村子面向峡谷,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道横贯整个村落,将村里的院落连为一体,路面用山里的松树原木铺就,长约一公里。街道的里侧是山坡土地,外侧则由立木支撑,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在街道中段的崖壁间常年有泉水涌出,夏天,瀑布水帘悬挂,为其罩上神秘的面纱;冬天,泉水结冰形成的冰瀑,像是玉雕屏障,极为优美。从崖底仰望,整个村庄“凌空”于距地面百余米高的半山悬崖之上,颇为壮观。

       村民们至今延续着原始古朴的生活习惯,吃的是莜面、豆面和土豆,喝的是山泉水,睡的是土炕,烧的是木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滴水珠的径流可以映射一条河流。

       一座村庄的历史可以反映一个民族。

       这一滴水珠,来自管涔山的山涧清泉,从石崖上滴答流下,积水成潭。

       这一滴水珠,从这里出发,与其他溪流一起,汇流成河,形成汾河源头。

       这一滴水珠,从这里出发,在山间咆哮,在高原低吟,在平原欢唱,经过716公里的跋涉汇入黄河,再一路奔流,归入渤海。

        她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人的母亲河。

       这一滴水珠,养育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

       这座村庄叫王化沟村,位于宁武县翔凤山西麓。村子建在悬崖绝壁上,远远望去,像空中楼阁,似天上人家,人称“悬空村”。

       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

       据清代《宁武府志》记载,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为躲避追杀逃到宁武,投靠三关总兵周遇吉,不料周已经战败身亡,之后又听到崇祯皇帝自尽的噩耗,他万念俱灰,遂隐居于翔凤山上普应寺,出家为僧,法号晓安。

       了断红尘的皇子苦度慈航,成为大德高僧,坐化后,被称为晓祖。皇子坐化成佛,村子因而得名王化沟。护佑皇子的将士们在这里安营扎寨,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世代薪火相传,构成了王化沟村的前世今生。

       村子背倚悬崖、面临深渊,在弧形的绝壁上东西迤逦展开。院落顺崖就势、高低错落。街道及部分院落则悬空而建,街巷路面由原木搭建而成,下面则由竖立在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撑,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

       村子起于泉水,止于泉水。村里水源丰富,泉眼众多,泉水清澈甘甜,滋润着村民清淡的生活。

       住在这里,远可眺崇山峻岭,近可看松涛绿浪,凭窗览遍万顷苍翠,倚门望尽百里云海。舀一桶山间清泉,泡一壶毛建清茶,听一听松海林涛,赏一赏满屏风景。生活宁静而祥和,日子悠闲而自在。

       在这样的风水宝地上,村民们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住木屋,睡火炕,烧木柴,刨药材,采蘑菇,制山茶,挖山货。在山坡放羊,在林下养鸡。吃的是自家制作的莜面、豆面,喝的是山上流下的泉水。点着柴火,升起炊烟,拌一盘山野菜,炖一锅小鸡蘑菇,蒸一笼莜面栲栳栳,把靠山吃山的日子过得恬静而悠长。

       一滴水珠汇流成河终入大海,虽无影无踪,却无处不在。一段历史像时间从指尖划过,虽无声无息,却永世恒久。一个民族的记忆,如同河流隐身在一座座村庄里,镌刻在普通百姓的脑海里。(屈建龙 欧志强)

 

责任编辑:任晓妹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