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监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合作电话:13327513787
微信
微博
首页 > 农业 > 正文
如何统筹推进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这些年,临猗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现——
【一线调研】土地多产粮 农民多得利
2023-06-26 09:16:55 来源:山西日报
20230626_944d88093f3db28def95c490b49c4d24.jpg

山西爱科农家庭农场农场主姚海霞在小麦试验田察看麦子成熟程度。

20230626_c0475efc015a48ebed31fa504293cfad.jpg

6月7日,临猗县北景乡马家窑村小麦收割现场。本报记者康梅芗摄

20230626_733cf7bdaf5e100da4781b87c56fb288.jpg

临猗县牛杜镇姚村玉米大豆间作田。丁晓丽摄

 

阅读提示
  这几天,对于临猗县楚侯乡王见村种粮大户刘丽娟和她的丈夫来说,是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日子,140亩地的小麦已经全部收获,亩产虽然比不上去年,但她还是乐呵呵的:“小麦的收成还是不错的,我家还养着三四十头牛,70多亩土地种着果树和饲草玉米,年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她还告诉记者,忙过这段时间,她要赶紧申请注册办理种养一体类的家庭农场,享受更多的政策帮扶。
  孙吉镇蔡高村村民武届种植的1400多亩小麦这几天在加紧收获。“虽然不是一类地,但它们都是我的宝”。仅在去年,武届口中的“宝”就产下了小麦单产最高1200多斤、玉米单产最高1800多斤的粮食,给他带来了60万元的收益。
  如今,在临猗,种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临猗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农民种粮收益也在逐年攀升。

市场引导,政策支持——调整结构,扩大粮食面积

  见到老董是在北景乡张村的小麦地头。说起种粮,今年67岁的董建国很是感慨。他指着眼前一大片的麦田对记者说,这以前都是苹果园,这几年好多果农都把地流转出去了,原因都差不多,村里年轻一点的更愿意外出务工,年龄偏大的体力跟不上,再加上当地果园树龄偏大,苹果品种多是晚熟的红富士,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好多果农都不愿意种了。
  临猗县耕地面积近150万亩,到2020年末,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10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就70万亩。随着市场的变化,果园收益逐年下降,弃种的果园也越来越多,怎么办?
  从2021年开始,县果业发展中心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对老旧果园进行提档升级,建设苹果“三新”示范园。而这一举措,在提升了果业效益的同时也节约出了更多的粮食面积。2021年小麦播种面积21.7万亩,2022年小麦播种面积24.6万亩,新增小麦面积2.9万亩,新增粮食面积5万多亩。
  老董任总经理的临猗绿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就诞生于2021年8月份。目前合作社有21户村民入股,流转土地760亩,去年种了一茬玉米,今年全部种小麦。他说,因为合作社流转费用比村民外包果园高,等过三两年,原来的流转合同到期后,他们还能集中流转一批土地。
  据了解,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收益主要有四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入股合作社的分红、在合作社或其他地方的务工收入、种粮补助等政策性收入。
  今年40岁的武届,“苹果树、柿子树、桃树、中药材,我都种过。果树管理比较麻烦,收入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随着手中流转土地的增多,2019年,武届成立了家庭农场,在1016亩的耕地上开始规划自己的种粮人生。
  拖拉机、播种机、施肥机等现代化农机相继到位。经过多年的摸索,武届已攒足了种粮经验,1000多亩地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今年,他们又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和一辆双排工具车,对于种地武届是信心满满。
  蔡高村村委会主任王小雷告诉记者:“继武届家庭农场之后,村里又先后成立了7个家庭农场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武届的农场是规模最大的,他也是最年轻的农场主。”
  粮食种植面积渐成规模,蔡高村的产业结构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现在,粮食种植面积有4000余亩,果树、甜柿种植面积成了2000多亩,跟以前打了个颠倒。”王小雷说。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从果向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命令、不强迫,主要通过市场的‘有效’来引导。政府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上,让愿意种粮的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种粮更方便、要素更集聚、经营成本更低、综合收益更大。”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荆晓丽说。
  近年来,临猗县深入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我们印发了土地流转宣传手册,进村入户宣传政策,还对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确保基层干部懂政策、农民群众敢流转、市场主体能投资。”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范建荣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家庭农场流转土地9440.85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500.2亩。2020年至今,全县粮食托管面积达到30万亩,服务小农户2万余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临猗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以及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等惠农补贴,2022年共发放各类补贴10675.879万元,缓解了小麦种植户的经济压力,保障和调动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从种到管到收,全链条赋能——先行示范,提高粮食单产

  夏收时节,在位于猗氏镇小杨村的一块小麦试验田里,有一人之高的小黑麦在众多小麦中脱颖而出,分外引人注意。
  “这块试验田占地13亩,我们今年试种了66个小麦品种。”在试验田里,今年57岁的山西爱科农家庭农场农场主姚海霞快人快语,“农场试种这个品种有两三年了,亩产在800斤至1000斤,市场价格2元一斤。今年,农场大面积种了四五百亩育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提高粮食产量,首要任务便是科技赋能打好种业这场翻身仗。
  近年来,临猗县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通过两年试验示范,初步筛选出烟农999、烟农1212、晋麦44三个适宜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继续开展特色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助力优粮优产。
  “特色小麦新品种试验包含黑小麦、紫小麦、糯小麦等8个品种。”姚海霞介绍说,进行种植细分后,不但对接市场更精准,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收益。除了进行新品种试种选优,山西爱科农家庭农场对托管的400多户、1048亩耕地提供全链条服务。
  “从种到收每个环节的管理,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流程,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场种出来的粮食,小麦单产基本都在1200斤左右,玉米单产在1300斤—1500斤。”姚海霞说,农场农机设备齐全,还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她还现场演示了新购置的遥控植保坦克,她告诉记者,这是县里唯一的一台,最大的优点就是省药省水省人工。持续、大量高工效设备的投入,让农场的托管服务更加高质高效。
  粮食单产的不断提高,还得益于耕地质量和耕作环境的改善。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2019年至2021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5.32万亩,投入资金3.65亿元。建成了一批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产量高的高标准粮食生产区。
  ——创新技术服务,加大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全县粮食作物新品种推广和覆盖率达95%以上;县乡两级成立粮食生产技术服务队伍,确保全县粮食生产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
  ——依托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实施,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轮作休耕等耕地质量提升综合配套技术,逐步改善耕地质量。
  ……
  粮食生产,农机先行。临猗县积极争取果园机械化、智慧农机项目落户临猗,充分发挥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9.38%,其中小麦综合机械化率97.37%、玉米综合机械化率97.7%。

推广轮作模式、复合种植——一田多收,提升土地产能

  最近,临猗县红林种植家庭农场特别热闹,农场在孙吉镇滩涂地种植的1000余亩大麦,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校的百余位专家前来观摩。
  “这些大麦是去年12月中旬种的,今年6月中旬成熟。我在孙吉镇滩涂地种大麦几年了,平均亩产八九百斤,最高时千余斤,亩产比小麦稍微低点,但大麦属于懒汉田,种上后就不需要怎么管理了。”看着眼前成熟的大麦,农场主孟红林介绍说。
  孟红林是江苏连云港人,2017年来到临猗,在孙吉镇黄河滩涂承包了1000余亩地种水稻,2019年开始进行大麦水稻轮作。
  “就跟小麦玉米轮作一样,大麦收割后,我们紧跟着种水稻,水稻10月底成熟,平均亩产有1100多斤。”孟红林说。
  这一轮作模式得到了临猗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
  “我们在黄河滩涂地引进南稻北种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小麦水稻轮作种植模式。去年,又和山西农业大学临汾小麦研究所签订校地合作,积极推广大麦水稻轮作技术,所生产的大麦全部和山西汾酒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在全县粮食生产上率先实现了订单农业。”临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种业股股长王碧霞介绍。
  轮作模式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王碧霞算了一笔账:前茬大麦平均亩产506公斤,收购价按2.5元/公斤算,亩产值1265元,亩投入成本570元,亩纯收益695元;复播水稻平均亩产551.1公斤,收购价按2.8元/公斤算,亩产值1543.1元,亩投入成本591.7元,亩纯收益951.4元。大麦水稻轮作亩纯收益在1646.4元。
  可观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东张镇夹马口村,孙吉镇杨董村、薛公村等很多农户跟着种起了水稻。如今,临猗县6万亩滩涂地正成为农民增粮增收的又一源泉。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临猗县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兼顾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去年,临猗在全县确定了10个乡镇、16个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单位,积极落实地块、农机具、种子等工作,使项目区实施总面积达1.5021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61.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63公斤,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任务。
  “今年,我们继续推进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此外,我们还和县果业发展中心合作,在部分‘三新’果园进行苹果、油料作物套种模式探索。”范建荣表示,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耕地面积会持续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也会不断提高。

本报记者康梅芗 郭慧聪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