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监督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农业 > 正文
种风景”种出好光景——阳城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富裕农民的启示
2019-03-06 10:01:11 来源:山西新闻网

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就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属于乡村经济的第三产业,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效果明显。近年来,晋城市阳城县瞄准我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打破“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这个工业基础薄弱、九成以上农业人口的山区县,凭着身边的好山好水,趟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潜心“种风景” 让绿色产业兴起来

“悠然阳城,康养胜地,美丽的遇见在这里!”“在这里,空气就是良药,呼吸就是治疗!”这些颇具魅力的广告语犹如一支支动人的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使得前往阳城休闲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阳城县次营镇赛村的养蚕大棚里,村民王采红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高兴地说:“从初春到深秋,我天天都得在大棚里忙碌。大棚不但可以养蚕种菌,还可让游客体验养蚕的过程和乐趣,光5个大棚养蚕年收入就有10万元。” 

长期以来,赛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以往辛苦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村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我们把种植结构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率先推行“一棚两用”技术,成为大棚养蚕的休闲农业专业村。”现在赛村共有140多栋大棚,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和赛村一样,阳城县各地纷纷在农田里“种风景”。驾岭乡连片种植富含硒元素的“红苗谷”小米,不但招市民待见,所产的高品质小米还卖到了北京;演礼乡栅村则把200亩农田打造成风情浪漫的薰衣草庄园,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休闲好去处,去年60万元入账;芹池镇游仙村,前些年培育的千亩花椒林成了气候,一年仅此一项收入就有500多万元……“把种农田变为‘种风景’,让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已成为阳城县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驱动力。

阳城县南部山区风光旖旎,山、水、石、树、房,错落有致,可谓“抬头便是景,举步如画来”。横河、董封等乡镇便以画为媒,发展美丽经济,吸引了“李小可书画创作艺术基地”“如画横河艺术基地”“李圪瘩书画艺术基地”等省外书画艺术家和文创企业落户山区。去年,先后有1.5万多名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工作者和院校师生在此写生,将一幅幅“阳城山水画”带进了国展、省展,给山区群众留下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收益。

随着阳城县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诸如“红苗谷”小米、征弘食品、泽阳铁韵制品等特色产品纷纷踏上了网络销售的快车,生意十分红火。近年来,阳城先后建成特色农业专业村210个,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64个,被评为“中国绿色小米之乡”“中国山萸之乡”,“阳城蚕茧”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去年阳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5.6亿元。

着力改环境 让乡村大地美起来

润城镇上庄村,古朴的河街,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苍劲的百年白皮松掩映深宅大院。漫步在这个4A级景区的大街小巷,处处清洁干净,井然有序。

上庄村从一个垃圾遍地的破败山村到4A级景区,完全得益于县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前瞻决策。从2014年开始,阳城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全县每个村配备了保洁人员和垃圾清运车,按照“户分类、村收集、县乡村集中转运”的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常态化;“厕所革命”全面铺开,水冲式、景观式厕所取代了脏乱臭的旱厕;“一城七镇”集中供热工程覆盖人口22万人,清洁能源工程让8.5万户32万人用上了煤层气;11亿元用于农村150个“四好公路”项目建设,一项项惠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环境。现如今,走进阳城就仿佛走进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多彩城市步道、中国农业公园福道和农业庄园休闲憩道,环绕村舍,纵横山水,将域内美景串珠成链,连为一体。

环境改善了,游客涌来了,村民们有钱挣了。润城镇的上庄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建成了“天官王府”4A级景区,村里办起了农家乐20多家。村民李小胖高兴地对记者说:“我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王府八八宴”农家乐,主打润城拉面和八八宴席,年收入有30多万元。”

道路修通了,许多“锁在深山人未识”的美景被发现,成为一个个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曾经闭塞的横河镇桑园村五彩河,随着横邵公路的开通,游人不绝,迁居河南济源的村民马海容回到家乡创办了“五彩河农家乐”,去年“十一”黄金周就获利6万元。

在政策的激励下,全县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作为农家乐的“升级版”,集餐饮、住宿、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庄园,发展迅猛,目前已达到70多家。阳城县农委主任焦宏源介绍,这几年,各具特色的民宿、饭店、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大胆搞改革 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我每天在合作社干活,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加上土地房屋的分红,比喂牛挣得多。现在外面打工的都回来加入了合作社,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东冶镇蔡节村村民赵三库,一边细心地做着菊花茶,一边谈论着村里的变化。

作为资源枯竭型代表的蔡节村,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他们把眼光投向脚下的好山好水,推行农村“三变”改革,以红叶为特色,以中药材、花海为依托,实施集休闲、健身、康养、娱乐为一体的“凤凰花园”共建共享农庄建设项目。22户村民以土地、房屋或者现金入股,成立“阳城县凤凰岭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去年10月,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便吸引游客4万人,创收30多万元。

目前,旅游资源丰富的蟒河、邢西、押水3个村已完成“三变”改革任务。押水村党支部书记张战斌对记者说:“这次改革,我们盘活经营性资产500万元,个人账面可变可用资产100万元,共设置股份资本3155股。村里的老百姓都变成股民了。”

在素有“华北蚕桑第一乡”之称的寺头乡,蚕茧深加工企业“禹珈豪”缫丝厂创造出了一种“反租倒包”企农双赢模式,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建立规模化的养蚕大棚,并配备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再让农民承包下来,进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使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在这种模式的吸引下,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加盟到这种“亦农亦企”的田园综合经济体项目中。

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蟒河先行区管委会主任白继军说:“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三变’改革唤醒了农村闲置的土地、房屋、资产资源,为全县1200平方公里南太行风光资源和1100多处古堡民居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方法,给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给广大群众农民增收拓展了新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支撑。”(李全宏 白军社)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