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3753796319
首页 > 精准扶贫 > 正文
精准 让贫困村“土里生金”
2019-05-29 15:06:58 来源:山西日报
永和槐花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在采摘槐花。
西沙窝村整地植树种药材脱贫致富。

  2019年,我省将确保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22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记者日前走访大同、临汾等地看到,他们因地制宜采取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为脱贫攻坚“多渠注水”,不断探寻帮扶门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全面帮、深层扶,防止脱贫又返贫,让脱贫攻坚释放出施之长远的民生红利。

永和县
槐花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槐叶绿,槐花白,槐花仙子人人爱,我在这里等你来……”5月9日,在永和县“花儿坡”,随着歌声“相约花儿坡”的响起,永和县一年一度的槐花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永和县共有18万亩野生槐树,鲜槐花年产量达2500万公斤。
  永和县槐花品质好、花期长,药用价值高。基于这一优势,永和县把发展槐花产业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槐花经济,提出了“500公斤槐花就能让一位贫困老乡有尊严地脱贫”。
  今年永和县槐花文化旅游节活动的主题是“做好槐花产业品牌·助力永和脱贫攻坚”。榆林则村村民李爱平一大早就赶了过来,“不到一上午卖了几十斤槐花,赚了百十块钱。”永和县的槐花采摘户中有75%为贫困家庭,约1800余人。该县通过成立多个专业合作社,为2000多名农民培训槐花采摘技术,每年创造季节性岗位300多个,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00元到3000元不等,实现销售收入达700余万元。
  “我们现在每年可以外销槐花约10万公斤。今年花季,公司最多一天收购槐花5000公斤。”永和县舌一哈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宏介绍说。
  2016年开始,永和县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槐花文化旅游节暨消费扶贫”活动。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永和槐花闯京城、走省城,与北京、太原餐饮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400多家餐饮企业签订供货合同。“通过举办槐花节,我们县的槐花产品从无到有,槐花收购价格从每公斤4元涨至每公斤8元,为百姓增收提供了一条新路子。”永和电商联盟理事长杨毅介绍。他们线上与中国邮政临邮乐购、京东山西馆、永和电商企业、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合作,线下与北京餐饮业联盟、太原、临汾、介休等地的餐饮企业合作,拓宽了永和县域农特产品销路。2017年、2018年销售鲜槐花、干槐花共计170余吨,收入340万元;销售槐花蜜60余吨,收入200万元;销售槐花饼约8万个,收入20万元;销售槐花茶收入46万元;带动电商、物流、包装及仓储等行业创收1000余万元,村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也大大提升了永和槐花品牌的知名度。
  正如县委书记加天山所说:“小小的槐花是‘人文永和、生态永和、健康永和’的代表和使者,是非常好的绿色生态资源。我们充分用好这一资源,积极培训贫困人口的槐花采摘技术,大力发展槐花食品加工企业,建设好电商销售平台,完善产业链,并通过每年举办的槐花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稳步做大做强槐花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有尊严、有保障地稳定脱贫。”

灵境乡
“金融活水”滴灌种养业

  “上门送钱真不赖,养群牛羊富起来。”一首自编自唱的“信天游”顺着山风一句又一句地传来。寻声一望,一片白色的羊群正游动在山坡上,为僻居大山深处的五台县灵境乡勾画出了一幅山乡“致富图”。
  灵境乡下辖15个行政村,有996户人家2428口人,耕种着7940亩“一出水”地。山多、坡陡、梁荒、沟深,但天然草地却得天独厚。全乡130余平方公里的面积,60%是草地,生长着472种优质牧草。
  灵境乡去年引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255万元、受益贫困户51户156人的基础上,今年乡里又为74家种养户引来“金融活水”425万元,用“精准滴灌”的办法,大力发展种养业,使户均年收入突破1.2万元。乡党委、乡政府认准了“靠坡搞养殖”,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力争实现:养牛10头以上的达到180户,养羊50只以上的达到80户。
  灵境乡班老窑村的高建荣,从五台农商银行耿镇支行贷到扶贫贷款5万元,购买了纯种绒山羊240只,已繁殖小羊羔112只,产羊绒60公斤,收入2.28万元。今年预计出栏100只羊,收入9万元。同村的寇还英也从五台农商银行耿镇支行贷到扶贫贷款5万元,养殖稀有黑山羊255只,已繁殖135只,产羊绒33公斤,收入1.23万元。今年估计出栏200只,收入18万元。
  被称为素食之王的藜麦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灵境乡属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很适宜稀有藜麦生长。灵境乡党委、乡政府与山西五台山天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结成同盟,面对面与农民签订种植和销售合同,由公司免费提供技术、籽种、农药、地膜、生物有机肥料,并负责回收,每公斤包底收购价12元。
  今年春天“灵境乡藜麦种植培训班”正式开课,很受村民欢迎。学会了技术,启动资金从哪来?有9户村民从五台农商银行耿镇支行贷到扶贫贷款69万元,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藜麦种植户达到117户,签约种植藜麦456亩,预计年产量7万余公斤,农民收入82万元,户均收入7000元。公司经理张宏也高兴地说:“灵境乡高寒山区种植的藜麦在市场上很抢手,通过深加工,销往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市。”
  今年,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下,乡党委书记刘胜满怀信心地说:“乡里下定决心,也有信心一定让剩余的6个村、81户、180口贫困人口今年全部脱贫。灵境乡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云州区
“三金”模式保证脱贫不返贫

  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的大同市云州区(原大同县),在土地流转上大胆实践,全区60万亩耕地已经流转出近30%,初步实现了以地养老,租金、薪金加股金的“三金”模式,保证了农民增收不反弹,摘帽不返贫。
  云州区全区60万亩耕地已经流转出近18万亩,租金在每亩每年150元到800元,土地流转出去后,贫困户还能就近务工,村集体还能在企业、合作社的赢利中分红20%。
  西沙窝村位于桑干河北岸,全村136户245口人,贫困户56户97人,是个有名的穷村。村民过去只能种玉米,可是收成差,也卖不出好价钱。大同市供排水集团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王国华和村干部确定西沙窝村走招商引资,搞土地流转的脱贫路。
  2017年,西沙窝村1800亩土地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给昌正农牧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共种植牡丹2100亩,套种芍药2100亩,黄芪1600亩,蒲公英300亩,地肤、枸杞、半夏等160亩,黄花菜600亩,种果树100亩。
  63岁的袁之成高兴地说:“真是没想到还能坐在家里‘收租子’。”200亩土地流转款一年收入4万元,此外国家给的每亩80多元地补金也归村民自己。每年36万元的土地流转金成了全村农民一笔稳定收入,西沙窝村实现了脱贫。
  针对中药材市场价格变化大,为建立长效脱贫机制,防止脱贫又返贫,村里依托牡丹和芍药集中连片的花海,依靠册田水库的山水美景,环桑干湖旅游路方便的交通,开始建设西沙窝森林康养小镇项目。康养小镇项目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推进,包括一产黄芪、芍药等药材种植;二产是中药饮片、黄芪酒、芍药花茶等制作;三产生态旅游、健康管理和度假康养。目前,西沙窝村正筹备首届音乐节等活动,预计“六一”就可以接待游客。

本栏稿件/图片 本报记者 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 杨生贵 金俊贤 冯登龙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