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8年1月5日| 联系热线:13038032055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蔡铁军:艺海泛舟人 笔墨传文化
2020-07-21 07:17:53 来源:三晋传媒网

本网讯(记者 周俊芳)诗书画印的美结合,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蔡铁军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一个江苏人为何落户山西榆次?一个搞饰工程的是如何成为书画家、篆刻家的?年仅49岁的蔡铁军身上,带着几分神秘,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偶然和巧合。或许,这就是一种天分吧。

师承父亲,打下书法基础

回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蔡铁军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做老师出身的父亲,自带几分儒雅,在村里小有名气。每到过年,包揽了村里几乎三分之一人家的对联。小时候,他们兄妹三人就打下手,帮忙裁纸、晾晒,卷叠,忙得不亦乐乎。童年在每个人记忆中都有苦涩,并不富裕的家境,难以尽如人意的生活,但更多的是甜蜜,是回味不尽的点点滴滴。

学书法是个苦差事。父亲并不严格要求,那个年代大家还没有当书法家这个概念,只是抱着“字是门面”的想法,努力想把字写的漂亮点。只在有空时,让铁军端坐书桌,教导一番写毛笔字的方法,他认为能写好“风、飞、家”,其他字就不难了。小小年纪,铁军就牟着劲地写,每每自觉爬上高高的凳子,一笔一划去写。那时候,用的是最便宜的毛头纸去练习,后来是用旧报纸,他也不拘什么毛笔、什么纸张,反正没事了就划一划,写一写,慢慢的,竟然成为他业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

热爱,是所有的理由和答案。这句话在蔡铁军身上完美呈现。

蔡铁军生活的小镇,属江苏省宿迁市管辖。生活平静安逸,但不安分的是自己的内心。初中毕业,他考上了淮海技师学院(原宿迁市高级技校),需要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练字却从没有停止。其实就是看见报纸上毛笔字或者但见一本字帖就拿过来练几手,没有章法,更无人指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精科互感器厂(原宿迁高压电器厂)当了两年工人,蔡铁军才恍然,不能再随波逐流混日子了,他便找准机会承包了厂里的劳动服务公司,领着厂里几个工人成立了宿迁环宇装饰装潢公司。

初生牛犊不怕虎,几番折腾后,终于闯出了一条路子。其间,有亲戚的提携,有朋友的帮扶,更有家人的鼎力支持。他从身单力薄到羽翼丰满,这些商海沉浮,是他成长的历程,也给他重拾毛笔练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门在外,守着工地不能随意离开,寂寥的时候,蔡铁军就拿出笔纸,如他所说就是“打发时间”。这也恰好他夯实了他的书法功底,有了厚积薄发潜力。他明确地进行系统书法学习创作,是从他扎根山西,落户榆次以后说起了。

1996年,25岁的蔡铁军承揽了当年号称晋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榆次购物中心的装饰工程。在此之前,他去过很多地方,没想到会在榆次遇到后来的妻子,几年爱情长跑,他不仅在当地承揽了一个又一个工程,还收获了一个幸福和美的家庭……

扎根榆次以后,蔡铁军结交了诸多朋友。其中不乏爱好书法的人,一来二去,就形成了个圈子。练书法是个寂寞的活,需要文友之间的交流和切磋。从盲目练习到找准目标,铁军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但所幸,世上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给你波折和困难的,有时,恰恰是成就你的地方。

在文友的鼓励下,从2010年开始,蔡铁军的书法作品相继参加了大江南北的多项书画展,例如:首届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第二届广东观音山书法艺术展;央视书画频道2011迎新春书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2012年教学成果展;山西省第二届群众书法篆刻作品展;山西省第四届群众书法篆刻作品展;山西省第五届群众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中国海丝书法大展赛;首届全国法制书画展;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画邀请展;第二届书香杯全国楹联书画邀请展;首届中国西游文化之乡全国书画邀请展;第五届中国汝官瓷杯书画作品赛;云南省苍山如海全国书法绘画作品赛;纪念侯马盟书五十周年全国书法大赛、首届“华珍阁”杯金刚经大赛、书法报小榄杯书法海选……

参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高手如云,各有所长,给了蔡铁军极大的触动。让他的眼界更宽了,心劲更高了,所求也与起初大有不同。其书法作品真草隶篆皆有涉猎,书艺博诸家之长,笔墨雄劲,气韵灵动,既有行楷的收放有度,又有隶草的舒适散落。隶书作品有秦汉之风,于朴厚中见劲媚,于方整中匿变,跌宕顿挫、遒劲古朴;其草书有怀素之风,“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铁军做事非常细致,他精心保存着自己获奖的证书,每一个都凝聚着他一往无前的执著,每一个都是他不懈努力的动力。岁月不会辜负一个人的付出,更不会亏待一个人的坚忍。

拜访名师,爱上肖形印篆刻

从书画到篆刻,是许多书画家经历过的过程,如吴昌硕、齐白石等,同时都是篆刻大师。蔡铁军是自己小时候就喜欢奏刀习篆刻,七八岁上就刻了不少小木头。等学习了书法,就觉得找人刻印很麻烦,于是自己上手篆刻。

起初蔡铁军还是自己摸索,随心所欲,在石头上刻,在瓦块上刻,后来机缘巧合,他遇到一种叫缅茄的菩提子,更是使他的篆刻锦上添花。

缅茄是一种热带珍稀树种的果实,属乔木,原产于缅甸,滇南有少量分布,盛产于广东高州。缅茄远看像“栗子”,近看像荔枝核,所不同的是,核上有一个异常坚硬的“蜡头”,颜色如腊,坚硬如象牙。

缅茄雕刻在我国有300多年历史,颇受民间喜爱。过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缅茄雕刻工艺品作赠礼的。高州《竹枝词》“奴生西岸近莲塘,嫁与南桥何姓郎。愧我压妆无别物,缅茄刻就两鸳鸯。”清人黄若济《咏缅茄》诗云:“其蒂宛涂蜜蜡黄,其实酷肖彭亨紫。小姑欣喜缀佩觞,雕琢斫萼成花枝”。缅茄的谐音“免邪”,古人就传说,缅茄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之功效。

蔡铁军一来二去,就选中缅茄作为雕刻材料,开始了肖形印的创作。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他潜心学习,不惧寒来暑往之时,一个机会从天而降,正愁无法突破,欲觅名师执教,有个文友偶然间说到,他的缅茄肖形印,与近在平遥的篆刻大师安多民有几分相似。

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安多民之名,蔡铁军如雷贯耳,其可谓中国篆刻界肖形印第一人,诗、书、画、印皆擅,尤以肖形印见长。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是西泠印社成员,山西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山西师大客座教授……

聪慧如斯,蔡铁军虔诚的态度,一点就透的悟性,终于打动了安多民,破例收其为徒。这是蔡铁军篆刻生涯的一个节点,也是中国篆刻薪火相传的一段佳话。

蔡铁军从自由篆刻转为更专业的创作阶段。他说,有老师和没老师完全不一样,就是老师点拨几下,指出自己的问题,立马能走出瓶颈,豁然开朗。得到安多民在肖形印艺术上的真传,让蔡铁军更坚定了自己肖形印篆刻的路子。经过多年的磨练,蔡铁军形成了古朴苍劲的印风,其佛像印章的艺术风格,更加古意浓厚,趣味盎然。

2016年国庆节期间,蔡铁军与师父安多民《佛昭印画》师徒艺术展,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举办。

肖形印是集书法、中国画、篆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我国篆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肖形印钤押的标记鲜明突出,比文字更显豁,令人一目了然。

毕业于山西大学的安多民,古典文学造诣深厚,诗词擅长七律五绝,诗风豪迈旷达,诗句豪放洒脱;其书法,特别是篆书、金文、甲骨文,浑厚静穆、气酣神畅;国画独创“重彩积墨法”,画风高古朴茂。正是凭借全面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功力,安多民的艺术创造力非同凡响,对中国肖形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创作了大量佛像印章与飞天漆画,将对佛教的崇敬信仰、顶礼膜拜之心融入其艺术作品。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蔡铁军在师父的教导下,先后参加中国首届佛像印艺术大展、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中山王碑篆刻艺术大奖赛、万印楼篆刻精英大展……逐步成长为实力派青年书法家、东方红共和国功勋艺术家、中华爱国书画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功勋书画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青花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先后被聘为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古城印社秘书长,并自己成立了铁军书画院。

蔡铁军的文字印以古玺风格为基调,趣味强古意足,著名评论家薛元明评其印:“自然、萧散、闲适”。

触类旁通,将艺术融入生活

舞文弄墨之余,蔡铁军亦好爬格子写点豆腐块文章投稿,1988年,还被石家庄《技术经济与科学管理》杂志社聘请为三年的特约记者。

其实,青少年时代,蔡铁军就喜欢写文章,别人看电影是图个热闹,他可是有心人,每每要写个影评,偶有作品见诸报端。其作品多次在影评征文比赛中获奖,有些影评还刊载于《大众电影》《宿迁影迅》等报纸杂志。

从那时起,蔡铁军就对文字充满了敬意。虽然后来经商下海,走南闯北,但他从没有停止看书写字,无论是书法艺术方面的书籍,还是小说传记文学,他都甘之如饴,常常废寝忘食。

蔡铁军将楼顶的阁楼作为自己的书房,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书橱、书桌、画案、茶台,归置得齐齐整整、有条不紊。都说艺术家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他可能算个例外。年近知天命之年,却黑发板寸,清爽利落,常穿单色T恤,言语不疾不徐,做事有模有样。

为了追求挚爱的书画艺术,三十多年来,蔡铁军只要有闲暇就提笔书写,不拘真草隶篆,都认真耐心加以临摹练习。他是个自律的人,每天坚持早起,闻鸡起舞,雷打不动,即使是出差在外,他也将笔墨随身携带,遇到脾气相投的书法家,更是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新冠疫情肆虐,居家期间,他仍然每日坚持5点起床,练习两个小时小楷。其他刻印等容易发出声响,他早课便选了小楷,“坚持了十多年,写小楷,还有点上瘾呢”,他乐此不疲,耐得住寂寞,更守得住本心。

蔡铁军,字金戈、果文,号早行斋、礼佛堂、居高草堂,读书写字之余,常有心得,以“果文微言”记录:“学书之路,就如同航行在黑暗的大海,字帖就是那海上的灯塔,时时临帖,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学习十三行,不是去学怎么把字写正,而是要学怎么把字写不正不齐。如此,则妙趣生焉。”“小楷贵生不贵熟,要往生里写,熟则俗态显也。小楷之难,在字形、在起收、在疏密、在章法,尤其难在姿态也。练字不是要把字写正,而是要写出姿态和动感。仔细观察十三行的小楷,没有一个是方方正正的。”

他认为,学书法的过程就是:“眼高手低、眼高手高,复又眼高手低、眼高手高,台阶式渐进的过程。目之所及,欲书不能,为眼高手低;目之所及,手亦能书,为眼高手高。眼为何能高?这就是每日翻阅经典发帖的结果,此时眼界高了,手却写不了,因为肌肉记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期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眼高手高的境界。”

他以自己学习书法的实际经验,告诫后学者:不要太在意书写速度,人各有异,别人的速度不一定适合自己。书法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认识决定高度。凡是觉得自己的字很好,敢和古人一拼,甚至超过古人的,都是无知的表现。

当有人问他,“我这幅字临的好不好?我进步了吗?”明显是急于求成,殊不知,书法是慢功夫,一切进步都在潜移默化之中,你只要提笔就会进步,关键在于选对路子,不在于进步多少。蔡铁军总是笑着回答,“就像十三行,我都临了一两千遍了,连个皮毛还没粘上。”

对于时下外界对书法界的诟病,蔡铁军有着自己的看法,“谁是书法家?提笔写字的都是书法家。只不过是大家对写字人的一个尊称罢了,就像满大街都叫老板一样,你以为都是老板啊。一个称呼都让人纠结没玩,我以为是心胸狭隘惹得祸。”

蔡铁军国画作品多以小品示人,涉猎较广,山水、花鸟、人物提笔就来,不在画中考究艺术水平的高下,不拘形似,着重表现笔墨情趣,文人画味道十足,诚如东坡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国画作品多用上百字小楷落款,愈显精致、可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摹练习,蔡铁军的书法作品笔法精炼,笔势灵动,章法富于变化。其作品被山东滨州临济禅院、书法报社、中华全国书画家联合会、央视书画频道、广东观音山景区、山东万印楼、五台山菩萨顶、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连云港孔望山佛印创作基地、上海华珍阁艺术馆等各级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寺院、企事业单位、国际友人、社会知名人士所收藏。

他的创作过程见诸于《中国书画报》《山西画报》《书法报》《中华艺术家》《香港商报》《晋中日报》等报刊杂志,并有多家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

因为有经商的经验,他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篆刻印章发到网上,不仅引来众多粉丝追捧,出售情况也十分喜人。西安美院的牛秀花老师总结蔡铁军:书法精、画面美、印章古、文章辣。

在书画界,蔡铁军浸染时日并不多,可谓一匹黑马,他不走寻常路,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在书画市场萎缩萧条之际,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更与他与生俱来的悟性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李峰)

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