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监督举报电话:0351-5687051 邮箱:sjbkjb@163.com
微信
微博
首页 > 山西非遗 > 正文
万荣抬阁
2018-10-24 06:59:33 来源: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网

万荣抬阁源于我省万荣县的西村,它集造型艺术与杂技为一体,是一种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的表演艺术形式。

 

 

起初,抬阁是有钱人为了显示其富有、在每年正月期间举行的一种表演活动。相传,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西村周边各村的乡绅富豪都要到西村举行祭祀活动,比试抬阁制作和表演技艺,通过相互比攀来显示自己的财力。他们用木头做成五尺见方、三尺高的架子,周围用彩布围住,富人家的子女在架子上做各种简单的人物造型,架子下面由8个人抬着,进行游街表演。这就是抬阁的雏形。清末民初至解放前,西村在四社闹红火时改为挠,即一个人挠着一个特制的木架子,木架子下部控制在人的腰部,上面的人在木架上进行表演,因此称“挠阁”。这一改革使表演时方便了许多,并且在表演当中还可以垫上支撑物休息,但架子上面的人物造型比较单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村上庙改为在南大街闹红火,挠阁演变为抬阁,由四个人抬,抬阁的设计造型随之多样化,上面变成1个至2个小孩,并且在上面能做各种简单的动作,使抬阁从呆板变得灵活,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改革开放后,小平车被大胆采用,成为抬阁的主要运载工具,木架也变成了铁架,一人变成了多人。抬阁的材料、高度、内容均不断发生着变化。

 

 

万荣抬阁制作工序繁多,设计复杂,物力、财力消耗大,公众参与程度高。一架抬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分五步进行。第一步篾架子,即用一根粗细合乎要求的铁棍或钢筋,用火反复锻造成所需的各种弯形,最主要的是找准重心、掩饰物的支点等,它关乎到抬阁的安全问题。第二步是抬阁架子的固定、运载问题。早期使用木制车脚的轴承连接固定牢靠,将土袋或沙袋装入平车以平衡重心,现在用钢筋铁丝固定。第三步是找演员,抬阁架上的各种角色全部由3岁至8岁甚至更小的儿童饰演,一是减轻抬阁的重量,二是儿童天真可爱更吸引观众。要求年龄小、体重轻、扮相俊美、胆大、能吃苦。谁家小孩被选中是非常荣耀的事,早些时候人们把选中的男女小孩作为以后择偶的理想对象。第四步是准备道具、模型、服装、化妆等,每架抬阁所需的道具、模型都是由村里的能工巧匠根据要求精心制作而成。有的工匠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每年正月初五前工匠们就开始张罗,准备所需的木料、钢筋、铁棍、铁管、轴承、铁丝、铁卡子、油漆、纸张、绳索、胶水等。早期服装都是由被选中的小孩家自己提供,现在往往要进行整体考虑,设计好后由村里统一购置。演员的脸谱由村里老艺人按表演内容的人物造型精心化妆。第五步为“绑抬阁”,即小演员化妆后往抬阁架子上绑。首先上面由抬阁的设计制作者抱着小演员找好位置,也叫 “上架”。然后用布条、绑带把小演员固定在架子上,用服装、道具把铁架子装饰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演员和大人需要配合默契,这样,一架抬阁很快便绑绞完备,就可以在锣鼓、秧歌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抬阁艺术源于民间,众人参与,自发组织,无派无系,其传承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每一阶段都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931年至1975年,传承艺人有张明甫、王祥甫、王丙西等,他们在继承抬阁的传统技法的同时,开始采用小平车作运载工具,使抬阁高度上升,并强化了抬阁的灵动性,代表作品有“三娘教子”、“牛郎织女”、“雷峰塔”、“武松打虎”、“拾玉镯”等。1976年之后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殿杰、王义平、高新荣、高裕民等,他们使抬阁制作更加精美,代表作品有“高空飞车”、“蹬马”、“关公出征”、“白蛇传”、“西厢记”、“招财进宝”等。

 

 

万荣抬阁的内容一般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一出折子戏,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信手拈来就成为一架抬阁的主题,深受群众的欢迎。

合作单位